茶
道
2003.04.25
(千利休) 明庵荣西(一一四一~一二一五年)是日本临济宗鼻祖,也是日本「茶祖」。荣西禅师在遣唐使已中断三百年后,历尽艰辛二度远赴南宋,一一九一年归国时带回来茶种籽与栽培方法,生前主张「茶,养生之仙药也,延龄之妙药也」,也曾著作《吃茶养生记》进献给鎌仓幕府第三代将军。话虽如此,这并非表示在此之前日本人从未喝过茶,七世纪初遣唐使便已带回茶叶和喝茶习惯了,只是,荣西禅师是第一位移植成功的人。 然而,若要说日本茶道创始人是谁?那就非村田珠光莫属了。村田珠光也是僧人之子,年少时入了奈良称名寺法门,却因为迷恋上斗茶游戏,被寺院逐出门墙。所谓斗茶,在当时是一种推测茶叶产地、茶叶质量、水质产地的赌博游戏。珠光日后到京都大德寺一休宗纯禅师门下参禅,解悟品茶的蕴奥,继而创出仅有四叠半空间的「草庵茶室」。简单说来,便是将至今为止只能在豪门内用屏风围起来举办的品茶会,改革为在寒家陋室也可以风流尔雅一番的大众文化。珠光并废弃所有大唐样式的茶具,例如将象牙或银制茶杓改为竹制茶杓等,带头创造出日本式格调的品茶会。 珠光的徒孙正是日本茶道中兴之祖武野绍鸥。绍鸥不但摒弃一切豪华茶具与装潢,更将连歌(由二人以上分别咏和歌长句「五、七、五」与短句「七、七」的接龙诗歌)的闲寂美学也引进来,创出「佗茶」(wabicha)精神。佗,闲寂、幽静也。绍鸥想表达的是鎌仓时代末期歌人藤原定家所咏和歌「举目今何在,樱花与枫红,海滨一茅庐,秋令观暮色」之境界。而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正是绍鸥弟子千利休(一五二二~一五九一年),也是日本茶圣。 千利休是大阪府【土界】市富商,不但将四叠半茶室改为仅有二叠的空间,更积极采用无名作家的陶器与茶具,并将茶前的豪华怀石料理简化为三菜一汤。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均先后重用过千利休,但茶会在信长时代只是掌握政治经济的仪式,直至秀吉时代才普及开来。有关千利休的事迹轶闻,在此就不多述了,总之,秀吉与千利休渡过一段蜜月期间后,因种种理由,秀吉命千利休切腹结束一生。三年后,秀吉才准许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复兴家门。千宗旦之后,千家茶道又分为「表千家」、「里千家」、「武者小路千家」,三千家流传至今,是现今日本茶道最有名的三大流派。 江户时代,德川幕府确立了士农工商的身分阶级制度,也设立了茶人职务制度。最高职位当然是将军家师范,最低职位则是负责幕府内琐事的小和尚。其它大名也仿效幕府,纷纷聘用茶人。起初是请禅师指导教授,后来便专门雇用少年进行培训,因为这些少年一律要剃光头,所以才称其为和尚,实际上并非真正入沙门的僧人。江户城内有一百个「奥和尚」与二百个「表和尚」;「奥和尚」专门负责将军身边琐事,「表和尚」则专司上班族大名的杂务。「奥和尚」茶头有两个,年薪二十五石;「表和尚」茶头有九个,年薪二十石。不过,「表和尚」茶头有时候可以收到大名给的红包。茶头上面当然还有上司级人物。 如此,本来是兴趣领域的茶人身分,一旦职务制度化后,自然而然会萌生阶级意识,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便不得不取得「某某流派师家」或「某某流派高徒」等资格。 幕府、诸大名与公卿之间盛行茶会的话,一些御用商人当然也会跟潮流,时时举办茶会招待客户。江户时代中期以后,儒学勃兴,逐渐成为国教,失去幕府庇护的佛教便日益衰微。而茶道本就比较接近佛教思想,因而众多儒者渐次取代了茶人的地位,也间接影响到茶人的经济环境。这时,某些茶人为了温存茶道,干脆罢官降格,以商人或一般庶民为对象,树立民间茶道流派。这类及早见风转舵的茶人流派,都可以流传至现代,但当时某些死守官职的茶人,便大部分都后继无力了。 幕府虽然让茶人坐冷板凳,但这并非意味着幕府从此不再举行茶会,只不过是茶人完全失去政治发言力量罢了。日本茗茶「玉露」产地是京都府宇治市,三代将军以来,宇治茶一直是幕府的御用茶,每年于固定时期,幕府会派人到宇治领取新茶。这个往返江户、京都的御茶搬运行列,正是日本史上恶名昭彰的「御茶壶道中」(道中:旅途),其恶行甚至留在日本童谣中。 「御茶壶道中」权威仅次于钦差、皇族,根据一六七一年史籍记录,随从多达一百二十人,马匹二十三骑,规模与五万石大名行列差不多。沿途一路不准农家下田工作,尤其严禁农家洒粪肥,街道也要打扫得一乾二净,孩子也不能放风筝。「参勤交代」中的大名行列若遭遇「御茶壶道中」,除了大名本人可以坐在轿子内,其它随从均必须下马跪坐在马路一旁,因而无论规模多大的大名行列,只要一听到可能将与「御茶壶道中」相遇的消息,都会识相地绕道,免得自讨苦吃。 幕末时期,茶道曾一时衰败到谷底,到了明治时代,国粹思想再度勃起,尤其是第一次大战那时,茶道昌隆,千家流派正是在这个时期扳回势力,绵延不绝到今日。明治时代以后的茶道,已经大众化、通俗化了,再加上出现众多女性师范,茶道便成为日本新娘子的修业课程之一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