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芋与大黑  

  作者:miya

据说,日本人的鳗鱼年消费量是十五万吨。如果一尾鳗鱼重量大约二百公克,一公斤便是五尾,十五万吨则是七亿五千万尾。换句话说,日本人每人平均一年吃六尾鳗鱼。而十五万吨鳗鱼中,三分之一来自台湾;简单说来,台湾的鳗鱼养殖户,九成以上都是仰赖日本市场为生。难怪每逢盛夏,「From Taiwan」鳗鱼喷射专机会日不暇给地一架接一架降落在成田机场。

在日本,鳗鱼的吃法通常是「蒲烧」(kabayaki)。往昔,古代人将鳗鱼切成筒状,抹上盐,再用竹签串起来烤,由于其外型同香蒲穗类似,于是称之为「蒲烧」。后来,关西人将筒状的鳗鱼剖开,用铁签子串起来,先不沾酱汁素烤一次,之后再浸在酱缸内,最后再烤一次。然而,关东地区所捕获的鳗鱼,身上脂肪比关西地区的鳗鱼多,且土腥味较重,于是关东人烤鳗鱼时便多了一项工程:蒸。烤过一次后,再用强火蒸,最后再烤一次。而且,一定要用竹签。

又据说,这个「一剖、二烤、三蒸、四烤」的技术非常难学,如果让一些冠军级鳗鱼料理厨师来说明,他们可能会一本正经地向你说:「剖三年,串八年,烤一生。」意思是说,光是学习如何剖鳗鱼就得花三年;再来是学习串鳗鱼的技术,八年;至于蒸、烤的技术,则必须花一生以求「芝麻开花节节高」。阿弥陀佛,还好我志不在烤鳗鱼,否则,剖三年、串八年、烤一生,那我休想嫁人了。

说到「剖」,关西人是老老实实从腹部剖鳗鱼,江户人却龟毛得很,硬是要从背部剖。江户是武士都市,从腹部剖,似乎会冒渎武士的切腹行为,行商人只好从背部剖。只是,这种行为,对鳗鱼来说,不也是一种「卑鄙」做法?或许「鳗」家也想死得「光明磊落」呢。

(鳗鱼盖饭)

有关「蒲烧」,江户有个很有趣的老笑话:

话说,江户有个守财奴,想吃鳗鱼蒲烧却又不想掏腰包,于是特意来到鳗鱼店前,闻了蒲烧味道后,仰天长叹:「吼--,实在太香了,太香了,口水都要流出来了。」再急急忙忙赶回家捧着白饭狼吞虎咽。鳗鱼店老板看不惯他三番两次的「白闻」恶习,忍无可忍地向他索取「闻香费」。「开玩笑!我又没吃到你的鳗鱼一根刺!」「就算没吃到,你也有闻到吧!」守财奴听毕,气愤地从荷包掏出一串硬币,拋在地板上。叮呤呤、叮叮当……。接着马上又拾起硬币,转身向老板说:「就算没收到鳗鱼费,你也有听到吧!」

「土用丑日」是日本的「鳗鱼日」。每年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前十八日,是土用日。日本人惯常在土用日吃鳗鱼,连平常不喜吃鳗鱼的人,也会在这个时期凑热闹,就跟中国人在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一样。制定这个风俗的人是江户奇才平贺源内(1728-1779)。平贺源内博学多识,不但是通俗小说家,也精通医学、电气。当时,有个鳗鱼店老板问平贺源内:「有没有可以让生意兴隆的方法?」平贺源内写了一张广告单「本日土用丑之日」,要鳗鱼店老板贴在门外,结果客人真的纷至沓来。这是因为日本人在丑日习惯吃与「丑」(usi)第一个音节同音的食物,例如梅子(umebosi)、瓜(uri),而比起梅子与瓜,鳗(unagi)鱼更滋补,理所当然便成为丑日的主角。

日本五大盖饭是「鳗丼」、「牛丼」、「亲子丼」(鸡肉与鸡蛋)、「天丼」(天麸罗)、「胜丼」(炸猪排),其中「鳗丼」是历史最悠久的盖饭。现代日本的卫生筷子,正是江户时代某家「鳗丼」商店老板发明的。

(京都「鳗鱼茶泡饭」)

鳗鱼的另一个称呼是「山芋」,起源于江户时代的和尚黑话。现代日本和尚,不但可以娶妻生子,也可以饮酒吃腥。江户时代的僧侣,基本上必须守清规,然而实情似乎清浊不辨,一大堆和尚黑话在寺院内高来高去。泥鳅变成「舞妓」,鸡蛋是「白茄子」,沙西米是「叹佛」,金枪鱼化身为「红豆腐」。最好笑的是「般若汤」,往昔的日本和尚,是不是夜夜吃食「舞妓」并互敬「般若汤」?

有一句江户川柳,可以证明当时的和尚最怕什么:

和尚拜大黑
大黑化身为布袋
和尚团团转

「大黑」是日本七福神中之财神,在和尚黑话中,意思是「黑妻」;「布袋」也是七福神之一,形似弥勒佛。我想,不仅是和尚怕「大黑化身为布袋」,现代男人大概也是「既想拜大黑,又怕大黑变布袋」吧?

 

[返回上一页][返回战国文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