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圣‧上泉伊势守信纲(二)
2001.11.11
秀纲四十五岁时,相模国(神奈川县)小田原第三代城主北条氏康,派兵攻打关东管主上杉宪政居城。宪政抵不住,拋弃居城,逃到越后国(新舄县),并将管主权限与望族家名让给「越后之龙」上杉谦信。家臣之一的秀纲,只能招兵买马,储备军粮,严阵以待。
秀纲四十八岁那年,北条终于派兵攻打大胡城。大胡城位于要塞,秀纲也做了众多事前防备,但是,小城终究是小城,尽管城内有上千名兵员,毕竟敌不过北条派出的五千大军。秀纲只能拱手让出大胡城。
战国时代,遇上这种情况,按照当时的常理,城主通常必须切腹自戕。不过,北条却饶了秀纲一命,目的是想于日后说服秀纲,请他加入自己的臣子行列。
之后,关东地方一直陷于北条氏康、武田信玄、上杉谦信三霸主互相争权夺势的战乱中。此时,秀纲的立场,是箕轮城城主的武将之一。箕轮城城主向来是关东管主手下最有力的忠臣,只是,管主自身都将权限让给上杉谦信了,要不是身边有十六个身手非凡的武将,哪能撑到今日?十六武将中,包括了秀纲。
孤军奋战了几年,箕轮城城主终于不支而倒。后继者当时年仅十八岁。第二年,武田信玄派出两万大军攻打箕轮城。年轻的城主,率领着一千五百名兵员,死命抵御,最后身负重伤,留下一首辞世诗:「春风阵阵吹,梅花樱花絮絮落,四下纷飞矣,徒有城名垂青史,呜呼箕轮乡。」爽快地切腹身亡。
秀纲当时守在城堡后门,得知城主自戕的噩耗后,悲痛万分,决心率领残余手下跟随城主玉碎。布置好突击队阵势,正要挥下军旗之际,手下前来报告:
「武田军使者驾临!」
这一刻,正是扭转秀纲后半生命运的转折点。
武田信玄派来的使者是自己的女婿,也是武田二十四将之一的穴山梅雪。武田信玄极想保住秀纲性命,才会派出这么重要的人物当使者。
穴山梅雪朗声传达信玄口信:
「胜败乃兵家之常,信玄由衷佩服上泉阁下以寡敌众之忠。唯,阁下已尽了武士之道,毋庸再浪掷性命,事已至此,烦请阁下解甲休兵,以便日后尽展所长,以益天下。」
信玄的口信,不但殷勤有礼,且头头是道。于是,恭敬不如从命,秀纲跟随信玄来到甲斐国。
秀纲在甲斐国受到厚待,信玄又赐予秀纲自己的名字「信」一字,并封秀纲为「伊势守」,剑圣——上泉伊势守信纲,于是乎诞生。
其实,信玄迷上的,可能不是信纲的剑术,而是信纲长年来的武将经历与兵法学问。这一年,信纲五十五岁,信玄四十二岁,为了达成称霸天下的大志,信玄当然渴望信纲成为自己的左右手。但是,信纲迟迟不肯首肯,坚守「客将」身份,权当武田家剑术师范。
信纲在信玄身边待了两年,某天,终于向信玄坦诚道:
「在下已无意仕宦任何诸侯大名,余生只想专心致志于剑术。请容在下辞别贵国,远行他乡游学练武。」
两年来,信玄大概也明白信纲志在四方的心愿吧,只能点头答应。不过,临别前,豪放不羁的信玄,竟然宛如弃妇一般,恋恋不舍地要信纲写下血印盟书,立愿:除了武田家,绝对不臣事其它大名。信纲当然欣然照办。
不久,五十七岁的信纲,便带领着两位弟子,告别了武田家,步上上京(京都)之途。这个时代,身怀一技之长的人,都会想尽办法上京寻求出人头地的机会。
一七一四年著作的《本朝武艺小传》古书中,有以下典故:
话说,信纲带着两位弟子,途经尾张国(爱知县)某农村时,发现村人们聚集在一户民家前,吵吵闹闹。信纲命弟子去问根底,原来是有个越狱罪犯,逮住一个在路边玩耍的小孩扣作人质,据守在那户民家内。
「歹徒是个流浪武士,手上有武士刀,威胁着只要村人闯进来,将一刀捅死孩子。孩子的娘,在一旁大哭大喊,束手无策。村民们已经包围了一夜两天,也是无可奈何。」弟子说道。
信纲听毕,走到民家前,向一位惶惶然的僧侣说:
「麻烦帮我剃发,并借用一下您身上的法衣,我来想办法救小孩出来。」
僧侣当场为信纲剃发,又脱下身上的袈裟。化身为僧侣的信纲,命村民握了两个饭团,拿着饭团,挨近民家入口。打开门一看,眼前果然有位流浪武士,用武士刀抵住孩子胸前,大喊:
「和尚没事别多管闲事!你进来干什么?再靠近一步,我就送这个小崽子上西天!」
信纲心平气和道:
「先别那么说,你先镇定下来。看吧,孩子肚子饿得哇哇大哭,不是太可怜了?我带来饭团想给孩子吃。再说,你也应该饥肠辘辘才对吧?我是和尚,在我看来,恶人也是佛子,喏,我手上有两个饭团,一个是给你的,接住啊。」
说毕,信纲立即拋出一个饭团。突如其来的动作,令歹徒没时间多加思考,本能地伸手接住饭团。信纲旋即再拋出另一个。接踵而来的两个饭团,令歹徒情不自禁丢下手中长刀,伸出右手想接住饭团。岂知,歹徒的右手没有接到饭团,反倒被信纲扣住,再一个翻转,歹徒便浑身无法动弹,有如老鹰爪下的小鸡。
这段插话,黑泽明曾经编入他导演的「七武士」电影中。总之,将近六十岁的信纲,虽然身经百战、老成练达,但是为了救一个小孩,却也不会自恃武功超群,而贸然行动。他先化身为僧侣,令歹徒失去戒心,再考虑到孩子的危险,以饭团夺去歹徒手中凶器,万事准备周全后,最后才敏捷地付之行动。难怪「甲州之虎」的武田信玄,硬要他立下血印盟书,才肯放他周游全国。
信纲一生中,第二个转折点,正是同柳生石舟斋宗严比武那一日。
|
[返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