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蕉是忍者?(上)
2001.04.15
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圣,也是《奥之细道》纪行作者。全球有众多研究者以各种语言在钻研他的生平与著作,日本当然更多。但是有关他的生平却是众说纷纭,其中「忍者说」最受日本人欢迎,而且也最罗曼蒂克。
所谓「忍者」,是潜入他国视察对方局势,有时候还必需进行散布流言、放火、暗杀等搅乱行为的集团。他们大肆活跃的时期,大致是14世纪战国时代到16世纪江户初期这段期间,算算也有200年以上的历史。忍者的戒律是:功绩与名声是无用之物,最重要的是尽量保全性命以便向主公复命,所以无论怎样都要逃脱困境。简单说来,是个无法留名青史的集团。
忍者发源地是伊贺上野(今三重县西北部上野盆地),芭蕉正是1644年出生于伊贺上野。母亲据说是爱媛县宇和岛市人,父亲是伊贺人,身份是乡士(平时是农民,战乱时可以升级为武士)。芭蕉是6兄弟中的次男。19岁时到藤堂家供职,29岁时才到江户深川建立了芭蕉庵。藤堂家世世代代都是伊贺「上忍」,一族人专门指挥执行部队「下忍」。这段时期,芭蕉在藤堂家到底做了些什么事,完全不详。据说,很有可能是在藤堂家学习「文笔画工」忍术。这是为了日后能够接近大人物以探听情报的忍术之一,主要内容是俳句、和歌、绘画。
芭蕉到江户以后,没有就职于任何藩国,当然也就没有固定收入。那么,他究竟是靠什么过活?生前5次大规模旅游,旅费又到底是谁出的?虽然每回举办俳句句会时,都能得到些许报酬,可是这些报酬足够支撑他的生活吗?身为俳句大师,理所当然也有门生,只是,江户时代的私塾老师们,一年之间只能在夏季与年底收两次学费,平常过的是赊帐日子,所以应该缺乏余裕周游全国才对,为什么芭蕉办得到?难道是幕府在后撑腰的?
41岁时,芭蕉第一次远行,写下《荒野纪行》。这次远行长达9个月,从江户深川出发,沿着东海道南下,足迹遍历三重县、爱知县、滋贺县、奈良、京都。46岁时,从江户北上,踏破草鞋走遍东北、北陆地区,以及太平洋沿岸与日本海沿岸,写下《奥之细道》。这回花了5个月,行程2400公里,一天平均约走了16公里。而且根据他的纪行内容,有曾经一天走了40公里的记述。那个时代没有柏油路,尤其是日本海沿岸,山高路陡,若非具有超人的体力与飞快的步伐,怎么可能达到这个速度?而忍者的基本条件正是超人的体力与飞快的步伐。
现代人寿命大约有八十年,江户时代则仅是五十年。照这个比例来说,《奥之细道》启程时的46岁,相当于现代的73岁。芭蕉为什么会于这个年龄,拖着他自称「虚弱多病」的身子出门远行呢?而且并非每晚都有地方可以投宿,有时候还必需露宿。到底是什么理由,令他不得不在晚年抱病动身周游全国?又,既然自称是「虚弱多病」,为什么撑得住5次长途徒步旅游?或许这也是欺瞒他人眼光的一种忍术?
《奥之细道》旅程之初,芭蕉身边有门生曾良作陪,曾良自己本身也留下一册《曾良旅日记》(奥之细道随行日记)。可是,《曾良旅日记》中竟然有80处以上与芭蕉所记述的《奥之细道》不一致。首先,出发日期就不同。芭蕉是3月27日出发,曾良是20日出发。而且途中分道扬镳各自行动。若说《奥之细道》是文学作品,那么曾良的旅日记便完全是日常纪录。日记中,对于投宿场所都有详细记载,连个人名字也都记述下来。可是,日记中也有许多空白夜晚。这些夜晚,不可能夜夜都是在深山穷谷露宿,为什么不能纪录下来?难道是无法公开的投宿场所?如果我们把曾良也看做是幕府的密探,那么,旅途中的这些矛盾,是不是可以有个更圆满的说法?
(本文刊载于2001.08.19《中华日报》副刊)